嶺南文化佚記

Wednesday, August 24, 2005

網路顛覆民主?《Republic.com》的啟示(上)


領男、fred
〔刊於第十三期E+E〕


   有人說網上媒體的出現,是科技的恩賜。透過善用網絡技術,人人都可輕易建立自己的網站,出版自己的個人報紙、甚至創辦自己的電台、電視台。這些新生的媒 體,總給人一種說甚麼也行、看甚麼都行、從今以後言論就暢通無阻的憧憬。有人說這樣便是民主,如果你真心相信這個講法,美國法律學者凱斯.桑斯坦 (Cass Sunstein)的《Republic.com︰網絡會顛覆民主嗎?》將會給你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這種仿佛人人平等的國度。

言論自由與資訊個人化

   不少人覺得,只要新媒體能讓人得到想要的資訊,發表想說的意見,就已經是民主的表現。從這一點出發,桑斯坦嘗試提供一張更清晰的圖像。他認為一個民主社 會的媒體,至少具備兩個條件︰一、讓人置身於任何資訊下,它不應被事先篩選;二、透過媒體,公民可以分享一定程度的共同經驗。自從互聯網的出現,我們開始 廣泛使用網頁、電郵、點對點(Peer to peer)軟件、網上論壇等媒介溝通,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一切都令人覺得這是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若果我們要將「選擇的自由」與「民主」相題並論,卻 又是另一個課題。

  個人網站、虛擬社群、網上論壇、網上出版等都是本文討論的對象。科技發達無可否認給予人類前所未有的方便,現在只要 按一按滑鼠制,想要的資訊就會立刻展現眼前。然而,一種只滿足個人需要、喜好的科技成就,其實並未必能夠成就一個民主社會。桑斯坦說:「新科技讓人自絕於 他們想要逃避的主題和意見,這將會帶來莫大的危機。」,看似民主自由的網絡世界,正在顛覆民主。

  互聯網出現之初,很多人認為訊息將更 快、更多元地呈現在大眾的面前。的確,科技達成了將資訊更快、更大量地傳出去的夢想,但同時也令大眾接收資訊的習慣快速改變。舉例說,現在我們訂閱各大網 站的最新資訊,第一步是要先調教喜好選擇設定,按「下一步」,我們就要從政治、教育、文化、體育、藝術、旅遊、體育的資訊範疇先作初步過濾,再從相關的國 家、性別、年齡、宗教、報章、電台、電視台、網站除去不想要的項目,最後到相關政治、文化、專業、宗教團體組織。併蕪存菁後,按一下yes,網站就會定期 將將資訊自動送到你的電郵、手機或地址。互聯網稱之為「資訊個人化」。

  資訊個人化在Google、Amazon、Yahoo!等大型 網站尤見明顯。只要你一登入,網站便會將你在網上的一舉一動存進資料庫裡,然後自動為你提供你最感興趣的資訊/商品/服務。這種網上漫遊的習慣,其實正鼓 勵人們度身訂做自己私人資訊包裝,從選擇的自由享受生活。換句話說,這網絡文化也令我們更輕易過濾不想要的東西。不想要的東西,有時不單只是時裝手機的 catalog、電信公司的通話優惠、保險公司最新服務計劃,還包括了不想知或要逃避的主題和意見。當每個人只會獨坐一角,你有你看,我有我看;在網絡的 大海中,你向左游,我向右游,社會就會漸漸地牛頭不搭馬嘴,缺乏多角度的視野,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了解越見艱難。如果我們認為自由接受或拒絕資訊,就等同民 主自由,這不但不能帶領我們到民主的國度,而且會為人類帶來莫大危機。

部落化的回音壁

當每個人只選擇自己想聽言論,而網絡又加強我們走向和自己觀點近似的社群的傾向,這種不斷尋找同好的過程,大力幫助強化了那些分佈遙遠,但具有相同意識形態的邊緣社群。桑斯坦擔心的就是這種網絡社群化、部落化的現象。

跟 據他的研究,網絡每天產生千百萬個不同群體,而持有某特定利益或政治主張的人,漸漸演變出來的,不是更廣泛多元的溝通,反而是窄化的言論空間,甚至網絡極 端仇恨團體的增加。在網絡上,一些部落中人不斷強調其部落的特性,藉以放大他/她們正共同分享著的價值觀。桑斯坦認為網絡的發展,就和美國的電視廣播一 樣,在十個非裔美國人最愛收看的節目中,有七個是白人最討厭的,而網絡世界有走向相同道路的徵狀,他說:「有些網站是針對非裔美國人設計的,其他人很少拜 訪。」,有些網站不斷強調自己是「美國黑人文化的雜誌」、「針對非裔美國人的網站」、「一個可以讓黑人相見的地方」、「完整黑人的經驗」,還鎖定「離鄉背 井的非洲人」來提供一連串服務。

其實這類網站不單是黑人群體,白人也為數不少,還有更多以性別、性傾向、年齡、宗教、政治立場作分類的大 小社群。這種現象,使各部落的人與跟自己不同的觀點隔絕起來,不自覺地對其他價值產生排拒心態,並容易採用激烈的方式各自表述,失卻溝通交流的機會。另 外,相近群體的網站們往往不會單獨出現,而是互相串聯結盟。這種自我孤立的做法,潛在著網絡上的言論過度分裂的危機。當發表己見的伙伴都是結盟網站的同 好,享受就會是一種回音壁式的言論自由,這就是社群化、部落化現象。

其實,在一個民主社會裡頭,最重要的是社群團體之間辯論,而基礎就是 社區的共同經驗分享。不同個體透過所屬群體的價值傾向,提煉出用作公共辯論觀點的理據,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亦會尋找同盟,彼此給予更大的支持,這是正常不過 的事。但當資訊個人化的情況日見普遍,公民宗教、地理、性別、種族等分類作偏窄的過濾,最後選擇從固定的團體觀點出發的意見,在不同觀點上不停尋找結盟, 會窒息多元討論的平台,最終造成一種全球性團體極端化的情況。

桑斯坦認為民主社會仰賴透過充分對話和討論,而針對公共議題進行徹底辯論的 社會機制,在網絡世界裡已經遭到架空,使得大家逐漸失去「互相說服和改錯」的機會。民主──特別是他指出的商議民主──必須植根於多元意見的土壤,靠吸收 自由言論的養料才能長得拙壯。孕育良好民主文化的重要場,就是虛擬世界發展出來的公共空間。

(二之一)

網路顛覆民主?《Republic.com》的啟示(下)

3 Comments:

  • At 3:44 AM, Blogger 林輝 Fred said…

    哈哈,你被貼了!快快寫上五個怪癖,然後再找五個幸運兒啊!
    想知搞乜鬼,請看這裡:
    http://blog.lamfai.net/2005/08/5.html

     
  • At 4:36 A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對呀,你隻怪獸,五個怪癖無理由難到你!

    http://yeahayeah.blogspot.com/2005/08/blog-post_27.html

     
  • At 2:42 A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Very nice site! » »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