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佚記

Thursday, April 20, 2006

後世貿的inmedi

後世貿的inmedia
--領男


我想,inmedia正面臨轉折期

阿藹在上星期從韓國回來,寫了幾篇亞太區獨立媒體的故事,當中包括不少值得取經與反省的觀點,特別是在《南韓的運動媒體》一文中提到"how to be critical and popular"。她提起這兩點,我也不防說說民間記者現在的情況,希望早晚上inmedia的同好能共同進行思考和行動。

阿藹說,韓國有個勞動網,這個獨立媒體的處境是:「勞動網的員工薪金跟南韓藍領的工資差不多, 不均每個月約美金 6-8百元, 但因為他們是玩 i.t 的, 個人投資在電腦和科技產品的錢很多,
每月所剩的, 有時連溫胞都不夠(南韓食物的價格比香港還高), 而工作的時間又超長, 這種自我犧牲式的投入, 令到越來越多年青人卻步,
亦令到組織者很容易 burn out. 有一晚上, 當大家半醉時, 有些 media activists 就說自己連結婚生孩子都不敢想了.」

現 在inmedia沒有負責常務的職員,其有幾位義務編輯。不要講i.t.玩電腦科技,有時連貼文都唔識,至於編輯們的生活,不止每月所剩不特,而且不少成 員還在人肉橫流,好像阿藹和朱凱迪,不知她們夠不夠溫飽,雖然現在沒有工作,還想要搞好獨立媒體,搞好保樹立人,以一種新方式介入議題,比以前有組織地進 行採訪工作,當然,奔波完就要回家繼續為口奔馳,找份工作,而其餘的編輯,不是半職工作,就是學生,有全職收入的,大概只有一半人左右。

直 到現在,我想critical的inmedia隊伍依舊是跟mediact一樣,各位是自動的投入的。獨媒運作了一年半,大家還未至於南韓的朋友一樣 burn out,畢竟所有人還很後生。反而,大家現在所面對的,卻是一種迷茫。記得獨立媒體的建立初期,所有報導也是由身旁好友自組小隊跑出來的,大家取得喜悅的 原因,是因為平台的開放性極高,很鼓勵到人們參與四出跑新聞,支持我們的是一種新奇好玩帶來的動力與希望,大家靠著inmedia勇往直前,評論報導源源 不絕,當時民間記者的身體也會burn out的,但心情卻很愉快。

年半過去,當散兵游勇小隊式運作上了手,我就慢慢意識到每次出擊,都 要利用媒體向特定的群體推進,並要發揮帶動事件的重要性。以我自己為例,過去報導過的灣仔重建、露宿者世界杯、嶺南清潔工到最近期的深水埗重建區,件件都 是當務之急如火如荼的事情,但回想自己在當時的角色,好像可有可無,不太清楚。最近從墨西哥回來,我走到深水埗重建區的現場,就發覺文字報導的流傳方法, 原來不止是網站,而是更多的媒界,例如世貿及保榭立人出版特刊,又或者透過獨立電台發放,總之要介入現實處境,無所不用其極,民間記者的工作量,可以是很 巨大的。

以上提到的工作,無論組織支援與心理都很需要團隊的支持,否則每次單獨上路,結果通常有三:「自己講自己爽」、「一去無回頭」,又或者單人匹馬缺乏支援而全身而退,正如之前提到,手持相機走到每個運動的中間後,就要處理更多具體的問題了。

我 想自己還未burn out,只不過在思考如何幫助inmedia團隊的組織與採訪。直至現在,採訪與支援工作好像處於樽頸的位置,我想,inmedia再空不出一半個伙伴作 全職的職員,就很難將工作推前一步。我以前認為,要民間記者貼身跟隨一條戰線,需要的只不過一部手提電腦和數碼相機,慢慢發覺,我們需要更多協調,例如聯 絡、採訪安排、文章編輯等等,要將獨立媒體的的力量發揮得更好,是否DIY就能解決?相信不是

現在談這些問題,當然是要為改變現狀或計劃未來作準備。可是搞手們(即包括我自己)最迫切最煩惱的問題,就是捐贈結果不太理想,希望大家看見我的文章,都會立即行動,參與每月捐贈,共同推進這個維持社會另類聲音的大計劃。

注:葉陰聰阿藹手舞足蹈的圖片攝自四月十四日獨立媒體聚會

更多文章:

由豆泥技術到媒體與運動:記4月14日的民間記者聚會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寫得不錯,或這個網站辦得不錯,請捐款支持我們吧!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s 2.5 License.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