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港」或是「愛國」?
「愛港」或是「愛國」? | |||
編按:近多月來,中港兩地正為「愛國論」爭論不休,這場辯論帶出了「香港身份認同」的問題,究竟香港人是否或應否擁有一個「身份認同」?這種認同又是否與 「國族」身份必然衝突,不能同抬吃飯?筆者最近閱畢《香港人之香港史》後有感香港人一直處於的「曖昧」位置構成了她們「跳躍」的身份。回歸後的香港,雖然 於社會上每個角落漸漸浮現愛國主義教育,卻不能讓這個跳躍的身份靜止下來,相反使她更活躍、更欲要衝破「愛國」這個困局。然而,基於語境不同,請不要將土 共所說的「愛國」與儒家提倡的「愛國」混然一談,高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旗幟單純理解「以黨駑政」為簡單「愛國」或「不愛國」,持這種眼光去審視 「愛國論」的人將會遺忘了一些非討論不可的議題,最重要的是單純的思路最終會令人跌入愛國論背後一個宏大文化計劃(Cultural Project),不能自拔。
《香港人之香港史》一書嘗試以「香港人」的角度,重寫清末至1945年 的香港歷史。透過這種書寫角度,否定「愛國史學」與「殖民史學」兩種史觀,從而 為香港人於歷史論述這個文化爭奪場所佔一席「香港史學」的地位。蔡榮芳將《香港人之香港史》的都焦點放在「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之上,在評論這部著作前,我 也嘗試以參與撰寫一段「香港人的歷史」以介入「香港人之香港史」的經驗,再對蔡榮芳的歷史角度進行分析及評論。
《香港人之香港史》一書嘗試以「香港人」的角度,重寫清末至1945年 的香港歷史。透過這種書寫角度,否定「愛國史學」與「殖民史學」兩種史觀,從而 為香港人於歷史論述這個文化爭奪場所佔一席「香港史學」的地位。蔡榮芳將《香港人之香港史》的都焦點放在「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之上,在評論這部著作前,我 也嘗試以參與撰寫一段「香港人的歷史」以介入「香港人之香港史」的經驗,再對蔡榮芳的歷史角度進行分析及評論。
年長一輩的學者說:「長久以來,身份認同一直困擾著大部份的香港華人。每當遇上國家大事如釣魚臺事件、八九天安門事件、北京申辦奧運等時刻,他們會認為自 己是中國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a part of China),自然是中國人;但在某些情況下,例如香港所推行的資本主義制度、民主人權等,他們又自覺和大陸有別 (apart from China),自己是香港人。這種身份認同上的左搖右擺,心理和認知上的無棱兩可,恰好反映香港華人所處之地、所經歷的歷史,亦和他們能夠在高度競爭多變 的商業世界下 (以西方文化為主導) 適應下來,並發揮其所長的特徵。」(鄭宏泰、黃紹倫:2002)
年輕一輩的我,雖然不懂釣魚臺事件、不會八九天安門事件,也不關心北京是否成功申辦奧運。但作為自小安坐「公仔箱」前吃無線電視奶水長大的電視迷,我每隔四年也會聽見足球評述員鍾志光、蔡育愉高談以下一連串的鬼話:
一九九八年:今屆日、韓衝出亞洲,成功打進世界杯三十二強,我們身為亞洲人深感榮幸
二零零二年:今屆我們的國家足球隊也打入了世界杯三十二強,是我們中國人的光榮
二零零三年皇馬中國之行:今次龍之隊能夠與一支世界級球隊對壘,是我們中國人的光榮
二零零三年皇馬香港之行:這次中港聯進了皇馬兩球,雖然都是中國球員射入,我們身為中國人也以他們為榮
對於熱愛足球的「香港人」,相信這幾段說話對他們都耳熟能詳。但上述一段「歷史」能否呈現香港人對「祖國」身份認同?我想未必。以下我再以一段有關香港隊與國家隊足球的一段經歷為例:
二零零四年三月三十一日,中國作客香港世界杯外圍賽,當晚我親臨小西灣運動場觀戰。賽前的輿論大致吹捧國家隊,因為無論球技、身型、體能也凌駕港隊之上。開賽前香港球迷紛紛討論這次入場目的是要一堵國腳風采,豈料球場內後卻是另一個故事……
開場前十分鐘,我在會場入口領取區旗國旗各一支才進場,站在台階上抬頭一看,全場風煙四起,紫荊花與五星旗雙雄鼎立,壁壘分明,看台四面旗海浮揚、鑼鼓喧 天。由於國家今次作客香港,所以場內球迷多數是香港人。待我安定下來垂頭一望,眼只見入場觀眾踐踏他們隨手揮去的五星旗,耳只聽到「香港﹗香港﹗」的歡呼 聲遮蓋全場,剎時全場充滿「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比賽進行中,無論是國家隊的球員犯規,還是香港的鋒將趺入客隊的越位陷阱,手執區旗的護港球迷也會齊心站 起來,用旗干指向國家隊球員,怒責他們「插水」、「拖延時間」頓時口沫橫飛、髒話滿天。球証每次吹罰香港隊,他們只會有兩個反應:一,瘋狂責罵球証錯判, 是「黑哨」;二:香港隊球員作出了機智地跘跌對方。港隊於下半場中段失守,國家隊老將郝海東接隊友妙傳,頭槌建功打開悶局。正當少部份中國球迷正在大放煙 花興祝進球,一名球迷披著五星旗跑向被紫荊覆蓋的區域「宣揚國威」,所有香港球迷再次群起辱罵,並且將怒火都投射到五星旗之上,將手上的區旗向他大力擲 去,容納了四千名球迷的運動場再次被髒話籠罩。事件平息後,香港隊加強進攻,試圖挽回敗局,雖然終未成功,但球迷一直吶喊坐威直至球賽宣佈結束。
以上一段「真實」的歷史又能否反映特區市民對「香港」的一種身份認同?
蔡榮芳強調,他以「香港人」的角度出發,務求以「香港人」的立場於「愛國史學」與「殖民史學」的隙縫之間寫一段「香港人的歷史」。他反對以往的「香港史」 的論述,認為以往撰寫「香港史」的作者都沒有從在「香港人」的角度出發治史。故有須要以「實事求事」的態度重寫香港史,在文化這個「爭奪場所」佔一席「香 港人之香港史」的位置。
然而,若果就以上兩段我所描寫的香港人經驗而言,「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究竟是「愛國主義」、「殖民主義」還是有一個終極的「愛港主義」?從身為亞洲人而光 榮、到身為中國人為榮,再與國家足球隊劃清界線,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顯然是雜亂而又跳躍不定的,甚至有點機會主義;這能否反映「身份認同」並不能以「國 族」劃分?
如果從現代思想家福柯《知識與權力》的角度去分析史學,文化產物的各種呈現只不過是多重權力關係之下的結果,歷史的書寫也不例外。它也是權力建制之下的一 套「話語」而已,蔡榮芳所提出的「愛國史學」及「殖民史學」就是個好例子。誠如Pennycook 所說:「每當閱讀一段歷史,我們要小心規探那一階層的人士將會因此而得益。」(Pennycook, 1998:127-128),所以,只要能容納多元觀點及提供切合其時的歷史書寫,經已算是「實事求事」了。
就以書中1905-06所發動之反美杯葛民族主義運動為例,作者將這個運動訴諸一種「華商」及「華人」不滿被剝削經濟利益的情緒,繼而作出的一個愛國主義 舉動。然而,當時的歷史脈絡與現今的「香港人」身份頗有分別。作者所指的「華人」是「香港華人」及「華商」其餘身處香港的種族則視之「外人」。至於這次反 美杯葛運動的導火線,無論是美國不斷對華作經濟侵略,剝奪華工到海外求職謀生之機會;還是美國歧視與苛待華人,威脅他們(或許華商),在美國以及其屬地的 權益也不重要。照Pennycock所述,最重要是要規探清一階層的人將會因而獲益或平反。撰寫這段歷史時作者選擇了「華商」這個階級進行「香港人」身份 建構工作,這段歷史壓抑或遺忘了那一類的「香港人」。在這件事之中,「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指涉那一個階級實在呼之欲出。
另一個例子是作者於書中的選擇了身處香港的社會精英作為呈現「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對象,他多次提及這些「香港人」在飛黃騰達後對香港作出不同貢獻,例如創 辦各慈善組織,繼而作出「香港人身份認同」的結論。然而,這些分析忽略了他們對社會的身份認同往往是出於特定社群的關懷,例如書中提及的盧阿貴、譚亞才、 郭亞祥等分別祖藉國內,而且對身處香港的同鄉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關懷。他們於二十世紀初的鴉片戰爭中為英軍提供糧食而撈了大筆資金,及後衣錦榮歸,為香港地 區的同鄉服務。若果將之論述成「回饋香港」的話,這種分析忽視了當時的香港社區種性的多元性與複雜性,也忽略了每個所謂「香港人」因其背景及文化差異而身 體力行的「公益活動」、服務對象主要是誰等等動機,這特顯了書寫「大歷史」的缺漏。
而且,香港人的身份長久以來也不穩定的,它不斷地更新,連「香港人」自己也不停地為自己尋找新的位置。正如作者所說:「他們最關心的,是直接影響到他們生 計與習俗的地方事務。而愛國主義、國家意識、民族大義與反對資本帝國主義等觀念,對於當時勞動民眾,是既抽像又遙遠。有關國家、民族與國際問題,假如跟他 們實際的生活沒有直接關連、沒有即刻之衝擊的話,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蔡榮芳,2001:279) 可見作者也贊成「香港人的身份認同」長期處於跳躍而又不穩定的狀態,至於今天的「香港人身份認同」又會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若果以馬克思主義者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理論推斷,當資本主義推向全球化,跨國企業將會進一步壟斷各地市場,其時各個地區只會充斥著種種缺乏 意義的消費符號,人對於國族的觀念將會日漸模糊,因為各人都拚命賺取更多資金進行消費及投資活動,手上拿什麼國籍的護照、在球場上穿起什麼球衣,對身處 「地球村」的居民意義日漸退卻。照詹明信理解,「國族性身份認同」隨著晚期資本主義會日漸消亡,他的理論引伸出一個問題「香港人是否應該擁有一個固定的身 份認同」?正如蔡榮芳所說,香港人最關心的,是直接影響到他們生計事務。而愛國主義、國家意識、民族大義與反對資本帝國主義等觀念,對他描寫的對象是既抽 象又遙遠的。有關國家、民族與國際問題,假如跟他們實際的生活沒有直接關連、沒有即刻之衝擊的話,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而面對晚期資本主義的後現代社會, 蔡榮芳為什麼要在「國族性身份認同」日漸消亡的世界中逆流而上,重新尋找「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參考資料:
蔡榮芳 ( 2001 ): 《香港人之香港史》,香港:牛津大學
鄭宏泰、黃紹倫 (2002):「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九七前後的轉變」,台灣,
「五年來香港社會形勢論評」研討會 (2002年5月3日),Retrieved Date 18/5/2004, http://www.hkpri.org.hk/speech/other/taiwan_May02/1wsl_030502.htm
Pennycook, Alastair (1998) : English and the Discourses of Colonialism, Routledge, P. 127 - 128
2 Comments:
At 11:12 PM, Anonymous said…
Enjoyed a lot! » » »
At 10:48 AM, Anonymous said…
What a great site Herbs for cellulite Bluetooth headset sales http://www.chevrolet-truck-5.info/1987-acura-integra-rs-specification.html Discount dvd mobile player wedding stationery is the first New delhi microsoft training centres Charlie brown kicks football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