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佚記

Thursday, June 16, 2005

批判、反省與校園非政治化,從文化研究O'camp開始




批判、反省與校園非政治化,從文化研究O'camp開始

show_img.php
校園非政治化是我在大學過去一年目擊的文化現象,也是一種很嚴重的「反智」思維。學期快開始了,不如我們就從文化研究O'camp開始去進行反省。

什麼叫批判?批評不是單純的道德責難,而是指出我們眼光的狹窄,點出我們認知範圍內的不足之處。

為什麼我們要對身邊的事情進行批判?本地歷史學家馬國明甚至說過,批判其實就是一種反省,因為基於「事實」的批評、意見其實就反映了我們日常生活的矛盾 點。例如像ocamp 扮盲人搭地鐵,我們感受到原來走步路也會舉步為艱,進而生活出現不少困難,可能就連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得不到。而另一方面,旁人歧視的眼光,就反映了社會上 不同群體怎樣看待對方,怎樣理解「自己」與「他們」的不同,進而提出很多何者較為優越,誰應享受更多社會資源、就業機會等等,這些都是「文化政治」的問題 了。

為什麼叫「文化政治」?不一定在議會裡搞才算政治,正如剛提及,我們每天都遇到的「生活矛盾點」,就是「政治」了。

如果我們指出了這些處於文化當中的「政治性」,而又得到回應的話,這就是反省的反省了。因為當我們對生活進行探索、觀察、調查,然後書寫,這個過程是要以 小見大,指出了一些可能是不公平而又很值得討論的東西。這個過程是很寶貴的,因為它確實引起了人對生活的敏感(Sensitivity),沒有這種 sensitivity,如何討論更宏觀的問題呢?相反,一開始就討論世界咁大既宏觀問題,一來太遠了,跟我似乎沒有關係,二來很可能忘記了最接近我們自 己的東西。特別是我們還身處校園,要引起同學討論,就得指出校園生活的矛盾,同學的不滿但又不拿出來討論的東西,這就是校園文化政治,這其實是很重要的。 如果連我們這群搞手也不敢拿矛盾來辯論,就遑論要改變什麼東西了。

然而,我們在上個學期開會時常掛在口邊的「引起討論」,其實還是很空空如也的。不要忘記,要惹起人家給你回應,即辯論,就得先自剖開自己的肚子,作自我反 省。如果連我們自己也沒有這份sensitivity或者沒有進行過「生活調查」,叫人怎樣給你回應?怎樣叫他們說出自己的立場?要討論,不要忘記,就不 可能沒有立場,這是很自然的事。

以上的概念其實都指向一個我在這一年觀察得到的文化現象 — 「校園非政治化」

什麼叫非政治化?就是對身活文化之中的矛盾、不公平通通都避之則吉,甚至是回避思考,不敢反應,進而不再討論。這樣帶出了什麼後果?這會令學生(甚至是同 學)以「盲從」的態度看待生活,不想反省。直到現在,這個問題是很嚴重的,因為如果我們不把這個根本的問題拿出來討論,老實說,我們什麼也不會搞得成。

其實將矛盾拿出來討論,是否不對?我想絕對不是。

首先,我們走出來想「做點事」的原因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剖開自己的原因。

第二,撫心自問,我們自己對校園的生活是否都很滿意?一年之內,我聽過不少人說校園生活的無聊;想質疑學生組織但感到助感,想對學校Ocamp說不但無力,這些都反映了什麼?這個已經很值得拿出來調查一番。

第三,我們在學科所學到的東西是否運用得來?我們日見夜見的文化研究傳教士常掛在口邊的東西是什麼?是批判理論,我們每天上學是否運用得到?

第四,「幹點事」為公為私也好〝根本對自己未來的就業有極大幫助。試想想,在校園搞過有質素的刊物,對自己將來必定有好處的。一來慣習了「幹事」的節奏、 方法、討論方向。二來:你可以拿現在報刊的報導出來一起讀讀,大多都只不過將一大堆data paraphrase,rephrase出來的炒雜報導,是沒有角度沒有意見,對社會沒多大貢獻的。

這個問題(四)容後再討論,我想指出的是,讀書、就業、搞事基本上是一脈相承。沒事搞,就沒有生活經驗,沒有經驗就沒有東西好討論,沒有討論就沒有看法, 沒有看法功課永遠也不會做得好,功課做得不好就沒有成績,沒有成績當然人家不會聘請你。雖然有點斷章取義,但這個因果關係是可以前後呼應的,而且以上都是 我的校園經驗,也是在學校、社會的生存哲學。

以上都是我對「校園非政治化」的看法,我盡力搞清楚大家對批判、反省與政治的關係。如果再不夠清楚的話,我也願意再clarify一番。最後我想指出的 是,其實討論、辯論、磨擦、不滿根本就是一種常態,盲目避開這些東西才是不理性,才是Intellectual-Laziness。


Fredie